被称为“最难啃”的全面“营改增”已过去一年时间,“营改增”的功绩到底在哪里?看山东省财税金融法学研究会副会长、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潘明星教授,有什么话说。
统税制形成层层抵扣
靓丽风景
潘明星说,2016年5月1日实施的全面营改增,结束了在销售环节工业商业征收增值税、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格局。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,增值税“一统天下”,中国大地上无论是制造业企业、流通企业,还是服务业企业,在销售环节统一征收增值税。这是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统一税法、公平税负,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的一次重大财税制度创新,在中国税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统一之外,是实现减税的联动效应:我开出发票留下的是销项,你拿过去的是进项;你再开出发票之后留下的又是销项,对方取得的还是进项。在产业链上,通过发票一环扣一环,减税传递一直到很远,形成了产业链上层层抵扣税款的靓丽风景。
有门道
税率提高却实现减税
有人疑惑,营改增减税,为什么增值税税率都比营业税率提高了?作为从事多年税务研究的专家,潘明星通过一句话,一道算术道出其中窍门。他说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”用数学逻辑来分析:营业税税率分子是税,分母是销售额全额;增值税税率分子还是税,但分母是销项全额减购进的差额。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,分母缩小,比例自然上升,这是简单的数学道理。所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,税率提高并不意味着税负必然上升。
最受益小规模服务企业
减税41.6%
营改增,受益最大群体是哪个?潘明星教授直接给出了答案,是小规模服务企业。他说,原来服务业营业税不分企业规模大小,应纳营业税等于营业额乘以税率5%;营改增后小规模纳税人按简易办法征税,应纳增值税等于销售额乘以征收率3%,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。由营业税的税率5%,降为增值税征收率3%,再加上税基由含税价缩减为不含税价,两因素叠加,算下来,小规模纳税人减税41.6%。这对拉动就业、促进经济增长意义重大。
接红包考验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
从一年的“营改增”试点成效来看,大企业减税效果更明显。个中原因,正是所有企业想接住减税红包的秘籍:管理规范,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,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较充分,减税效果明显,减税,考验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。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,梳理供应商,在所有付款环节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,应抵尽抵。如出差住宿,可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。有的单位制作了出差卡片,所有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票的信息都标注在上面,出差人员人手一份。再如去加油站加油,到超市购买办公用品,只要用于生产经营,也要索取可抵扣的增值税发票,等等。
减税红包放到了家门口,必须出手接,而且接住。也就是说,企业要主动作为,加强内控管理,要尽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,做到应抵尽抵。税务机关也要主动作为,有针对性地辅导,让企业切实掌握税收政策,收获减税红利。
超预期“营改增”倒逼企业转型
潘明星说,“营改增”倒逼着企业转型,比如个体工商户转为小规模企业,小规模企业也想转为一般纳税人。原因就在于增值税要求开具专用发票存在较大差异。如小规模企业只能代开3%税率的发票,这与一般纳税人开具的17%增值税专用发票相比差一大截,人家自然不愿意与小规模企业做生意。这就倒逼个体工商户、小规模企业“升级”。企业瞄准“高级别”,对经济发展和规范经营大有(益。因此,全面营改增的意义超出财税,具有直接效益、外溢效应和长远效应,是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。
四大行业影响
潘明星对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试点四行业一般纳税人逐一分析:
■建筑业,购进建材和设备等进项税率为17%,高于销项税率11%,再加上建筑业进项比重比较大,减税可期。但问题是,购进砂石等建材的发票管理不规范,有可能影响扣税数额,导致税负上升。在这种情况下,建筑业梳理供应商,在所有付款环节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,成为减税的关键。
■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几乎相同,进项可抵扣17%,其销项是11%,进项高于销项。而且,销售额中可以扣除土地价款,土地价款占成本比重约20%到40%,减税力度较大。但目前销售的主要是老项目,按简易办法计税,税负略微减轻。随着2016年5月1日后的新项目完工计税,减税效应会进一步释放。
■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,原来的税率是5%,现在是6%,按照同口径不含税价格应该是5.66%。银行业不像工业商业那样经常购进,如果在去年5月1日之前把设备和材料都买全,以后短期内可能不需要购买,可能出现进项少、税负升现象。但是,如果把银行业放在一个周期(如5年)考察,就会产生批量购买,消化0.66%的税负没有问题。
■生活服务业,以酒店业为例。原来的税率是5%,现在是6%,按照同口径不含税价格也是5.66%,但购买的厨房设备等工业品可抵扣17%,租房房租可扣11% ,购买农产品原料可扣13%,减税力度较大。(本报记者 盖幸福)
媒体链接:jnrb.e23.cn/shtml/jinrb/20170612/1660912.shtml